如果要问亚洲最具权威的设计大奖,JAGDA Award(日本平面设计协会奖)一定是绕不开的那个。
该奖项成立于1978年,官方如此表述当下的使命:扩大「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」(平面设计、图形设计)这一言词的领域,强有力地刻上新的历史。因此它从庞大的会员数量和深厚的设计历史中生发出的气质,并不是一种老派甚至制式的,反而聚焦线上线下、关注差异化、全方位的领域。
今年的25届JAGDA依然水准在线,作品丰富且具有惊喜,全场大奖龟仓雄策奖更是突破性地开出了“双黄蛋”。相比于去年获奖的大贯卓也,以及此前那些在业界几乎以背书形象出现的获奖设计师,他们的名字和资历似乎稍显新鲜。那么,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够斩获大奖,哪些作品又能代表各个部门的先锋设计呢?来一睹为快吧。
龟仓雄策奖
冈崎智弘(OKAZAKI Tomohiro)
获奖作品:NHK电视节目《Design あ neo》片头动画制作,会发现他的创作能量非常惊人——平面设计师出身,2011年创办工作室SWIMMING DESIGN,凭借节目《デザインあ 解散!》获得关注,又靠自学成才的定格动画出圈。
而去年7月复活升级的NHK儿童美育节目《Design あ》,请到他担任片头动画等内容制作,更让他在2019年拿下JAGDA新人奖之后又迅速拿下了龟仓雄策奖。动画不长,但却显示了冈崎作品中善用手动、动线巧妙等鲜明的特点,无论孩子或大人看了都能微微一笑。
三澤 遥(MISAWA Haruka)
获奖作品:玉造幼稚園设计计划
三泽遥的作品和她的面容一样,素净、温柔、会轻声细语一般。也确实如此,她总是以轻描淡写又充满创意的视角去观察花、水、纸,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表达。曾在2019年凭借为上野动物园合作的设计作品《上野星球》(UENO PLANET)获得了JAGDA新人奖。往前追溯,她还有先后在nendo和原研哉两大顶级设计事务所就职的经历。
这次的获奖作品是一套围绕着幼稚园所作的视觉。
该幼稚园位于千叶县成田市,遗留了绳文时代的地理特征,主打有机蔬菜、自然成长的理念。同时,幼稚园的建筑特点(椭圆形校舍)、代表图案“勾玉”(一种古代的装饰物,呈月牙形状)都被圆融到了设计元素之中,将三泽遥细腻、清新的设计风格极大地发挥了出来。这个作品也获得了环境设计部门的奖项。
专项设计奖
#海报
服部一成《これはリンゴではない》(非苹果)
去年,日本设计工作室KIGI针对后疫情时代人们无法亲临线下空间欣赏艺术品的痛点,上线了线上海报网站「POSTERS」,收录了许多知名设计师的经典作品和新作品,其中就有服部一成。
#通用图形
牧 寿次郎《艺术激流》
为了配合多摩美术馆的艺术活动而进行的设计,在设计和应用中真切地显示了与“激流”的关系。
#品牌标识
永井一史《Juchheim》
Juchheim是一家成立于20世纪初的糖果公司,此次的视觉升级是为了纪念其诞生100年的时间节点。
#书籍装帧
葛西 薫《岩松了戯曲集(1986-1999 / 2000-2022)》
剧作家、导演岩松了的心血之作,提倡“只相信看得见的东西”,而葛西薰也围绕着其进行了设计。
#包装设计
関本明子《七條甘春堂》
通过色彩、形态的变化,表征了和菓子的风物之美。
#报纸广告
窪田 新《ユーミンをめぐる物語》
报纸广告也是日本设计中最“卷”的部门,这一设计呼应了新年的氛围,同时以红胶唱片的醒目的效果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,传达了唱片发售的新信息。
#数字媒体
坂本俊太《演奏图案》
令人惊讶的是,这位设计师本职是旅美音乐人。他的风格和音乐一样,融汇了对于日本和欧美的文化理解,同时充满自由。
#TVC
松永美春《でも君が見えた》
众所皆知,“宝矿力”可以作为一个形容词,形容一种“蓝色青春”。
这支TVC也将宝矿力水特(POCARI SWEAT)的核心美学集中地进行了表征:晴朗天气下的樱花雨,美丽透明的少女,片尾那一句温柔又坚定的话语“伸出手吧,一定会到达的”,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。
#整合设计
藤田佳子《香林居》
香林居是金泽的一个建筑群落,包含旅店、特色商铺和美术馆,对外语境中多聚焦当地风土和历史感,设计师的作品很好地展现了此地微妙的氛围。
值得一提的是,藤田佳子也负责了三得利森林工厂的品牌全案,并凭借这些突出的成绩获得了今年JAGDA的新人奖(从以前的经验来看,龟仓雄仓奖的进阶之路一般都是从新人奖开始的)。
同时获得新人奖的还有风格显著的设计师石塚俊,这位的经历更是有趣: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的戏剧映像专业,几乎从未在学校专门学过设计,却凭借对日本与西方设计元素“野路子”般强大的艺术感知力以及审美能力,获得了设计界关注。2018年至今,与坂本龙一有过多次合作,包括其专辑《ZURERU》的装帧设计。
也许单看这些设计师的名字,一时间真的难以想起他们做了什么、是什么设计风格;但看完这些优秀作品的缩影,相信又会让人褪去一些陌生感,产生“原来这是TA做的”的小小感叹。
的确如此,在满足功能之后,我们越发习惯去追求审美刺激,也许对一张海报、一个日常之物的美的感触,早就先于“这是不是大师之作”或“这是不是某个大牌”的审判了。而这些风格、载体不一的作品,无疑在鼓舞我们继续保持挑剔,因为设计力是始终向前发展的。